王超 以改革系统集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04 11: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合理结构形式和优化组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体系,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必须把着力点放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

    引领高质量发展“未来式”,加快顶层设计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深刻表明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关系。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结果呈现,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结晶。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质态跃升的过程,没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高质量发展就会失去有效支撑。同样,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新质生产力也很难具备所需的条件禀赋。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我们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使其从根本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力量,不能单靠生产力“量”的积累,要实现生产力“新质”和“增量”的系统集成。

    一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理论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生产力在“质”的方面的新思想,指明了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整体改善”的新方向。无论是生产力的“总体跃升”,还是“整体改善”,都是在顶层设计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整体谋划,以及对发展主动权的把握。

    二是按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三是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

    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加快核心引擎系统集成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一般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更加关注新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经济效益的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科技创新在组合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方面具有的主导和枢纽作用,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的系统集成。

    一方面,聚焦科技持续用力,打通转化渠道接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紧紧扭住新兴科技这把“制胜之钥”,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与先进技术创新成果之间的契合点,紧盯前沿快响快转,区分核心技术群、重点技术群和辅助技术群,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采取产学研合作研究、技术转让许可、人员跨域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带动提升综合实力。

    另一方面,联合攻关整合体系,强化创新资源协同。新质生产力需要多领域、多要素、多模式的技术转化和体系整合。需持续推动科研资金、仪器设备、数据资源等创新要素跨境跨域交叉流动和开放共享,推动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机构、创新技术、创新院所等跨境跨域开展联合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牵引、协调、贯通、带动作用。

    把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旋律”,加快产能结构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于产能结构优势的集成,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一是必须扣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二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新质生产力与要素的链接和组合方式及效率紧密关联,受到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等多重影响,因此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制度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分配制度来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发展活力,尤其要为不同类型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动政府间的经济发展力量协同,促使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

    找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加快支撑载体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从产业层面上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体系,再到产业化的创新发展进程,就是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交替蝶变进程,就是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系统集成过程。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一是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久久为功式”改革。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围绕财税、金融、人员往来、进出口等方面加大传统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推动“串珠成链式”改革。深化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培育更多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让企业发展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三是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敢为人先式”改革。突出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以“智改数转”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四是围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功成有我式”改革。在推动先进材料、生物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争先发展,前瞻布局6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领域,引进培育世界一流产业主体,打造一批示范性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技术、材料研发应用,统筹推进标准研制,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南方日报》(2024年3月4日,A10版)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403/04/content_10091912.html

纪检组举报来信请寄:广州市东风中路503号东建大厦10楼(邮政编码:510040)

邮箱:zzbjjz@gz.gov.cn

版权所有: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99号

邮编:510070

技术支持: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信息网络中心 粤ICP备05085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