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虎 刘立 深刻理解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义

发布时间:2023-02-15 14:53

李三虎    刘立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具战略性的问题。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政治方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规定的富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特征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对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一个人类文明过程,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追求的发展目标。究竟怎样才能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不同国家因国情不同,所走道路也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推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发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科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具战略性的时代课题,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对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奋进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突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集中体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P10)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P16)这是总结党带领人民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百年历史经验所做的重要结论,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发展并继续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把钥匙。

  (一)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被动的现代化转变为主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可能

  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改造过程,也是各国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过渡的转变过程。马克思认为,这个世界历史过程不是抽象的,而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P32)。在西方,最迟从18世纪末期开始,英国先发步入现代化轨道。在东方,自英国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强行拉入现代世界历史进程。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就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境遇中寻求现代化道路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什么性质的现代化国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在既有的封建体制下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辛亥革命则意在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国家,结果都未能取得成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特别是经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个建党高潮时期后,中国曾出现过300多个现代意义的政党和社团。结果怎样呢?它们绝大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选择的道路走不通、不管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使中国的现代化从被动转向主动并逐步具有了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唯物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矛盾运动为理论前提,揭示了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曾按照欧洲特定的历史情形,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从封建主义产生出来的现代途径。这种分析显然不能机械地用于其他不同于欧洲的历史情形。马克思于1877年在讨论俄国现代化道路时,曾警告说决不能把他的“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4](P145)。对当时俄国现代化进程而言,资本主义是可能的,但绝不是必然道路。事实上,俄国十月革命恰恰是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开创了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而言,这表现为两方面意义:一是现代化不仅是科技和市场发展的抽象过程,更是一种新的宏观社会主体(无产阶级)的兴起过程,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要变成现实,必须是由这一宏观社会总体选择并加以创造的结果;二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启动现代化进程,要避免“东方隶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境遇,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现代政党把全体人民组织动员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世界。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适应这种趋势而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和规律,把近代以后的中华民族带到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国家方向,使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为我们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底气,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定了必须坚守的方向。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启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发生在1840年代,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才真正得以交汇。自那以后,马克思主义改变着中国,中国也改变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4](P145-146)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两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中国历史境遇的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在理念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在实践上又行得通,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三次思想理论飞跃,分别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一次飞跃中,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再到走中国自己的路的转变。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站起来的社会主义基础,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领域的“四个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第二次飞跃中,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P163)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这既是对“第二次结合”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遵循,又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体实际,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历史过程。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中国在21世纪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时代后的第三次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标志性理论命题,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强调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深扎于中华文明沃土中。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社会主义和中国双重属性,既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之所以5000多年生生不息,就在于她能以大一统为根本治理原则安顿百姓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体现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为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些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世界的历史观,契合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什么人的本质问题,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基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理论认识和高度实践自觉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拓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在中华文明复兴的时间轴线上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理论认识,实践上也有了高度自觉。

  “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是对新时代的实践总结也是理论概括 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具方向性的时代课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凝结着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十三个方面成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通,也走得稳、走得好。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认识和实践,贯穿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极好坚持和运用:在基本立场或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至上,在基本观点上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在方法上坚持源头活水的问题导向、科学的系统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坚信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各国现代化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去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其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构成了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凝练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既切合中国实际,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1](P22-24)

  (一)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使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照搬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其中,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特别是人口规模巨大,构成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难度完全不同。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目前不到30个,人口规模不超过10亿。西欧国家千万人口级别,美国亿级人口体量。历史上我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比例一直很大,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达14.1亿人。这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和红利,也在社会就业和民生保障上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压力、严峻考验和重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2](P123)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破解了在超大规模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性、世纪性难题,是对西方式现代化在规模上的历史性超越。

  (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讲的是量上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则是质上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P37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完全不同。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基因,决定了它必然秉持遵循资本的立场和逻辑,决定了它的本质是保障资产阶级财产利益,而不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后发国家鲜有成功复制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案例,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自身也落入资本与劳动对立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中国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显著的实质性进展。这条道路以人民立场摒弃资本立场,以共同富裕取代剥削和两极分化,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并产生财富鸿沟、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历史“宿命”。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以人的全面富裕超越物的片面富裕的现代化,也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以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为原则,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也造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的目的性倒置。工业革命以来,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大行其道,根源就在于商品拜物、资本拜物的货币交换媒介逻辑。马克思指出:“对于个人和那些以独立本质自居的、社会的和其他的纽带说来,货币也是作为这种颠倒黑白的力量而出现的。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邪恶,把邪恶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7](P108)世界西方式现代化进程表明,物质财富积累并不必然产生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是要面对物质主义膨胀、大众消费主义盛行的巨大价值冲击,甚至出现社会失衡、政治动荡。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生产上不断创造奇迹,也在精神文化上书写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8](P153)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纯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式现代化下人成为“现代文明囚徒”的内在弊病,兼顾物的尺度的“富口袋”和人的尺度的“富脑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明确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都富裕的幸福美好生活共享。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西方式现代化中,传统工业化与自然资源加速无节制攫取向来受到各种诟病。发达国家曾发生各种环境公害,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1930年),美国多诺拉镇烟雾(1948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40年代),英国伦敦烟雾(1952年),日本的骨痛病、水俣病、气喘病和米糠油(1930-1970年代),这些事件都曾经震惊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有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1984年),社会主义前苏联也有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1986年)。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西方式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抛弃轻视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适应当今时代要求,将崇尚天地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12年开始,中国10年时间减少了大约40%的空气污染物,取得了美国自1970年代开始用30年时间才取得的成绩。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使美丽中国的“颜值”“价值”持续增加。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这是与奉行战争、殖民、掠夺的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区别。西方开启了现代化历史进程,但西方式现代化从来都不是和平共赢的现代化。西方国家把主体性的人等同于任何物化的生产目标函数的变量因子加以对待,将其塞入充满矛盾冲突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中加以践踏和虚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中心—边缘”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智能作为“边缘”只能在完全依附发达国家的“中心”发展中不断迷失方向,经历来自占据资本技术垄断的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霸权控制,被动接受利益被收割和政治乱局的恶果。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之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鲜明彰显。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平发展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中国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更不会把自身曾遭遇的苦难强加于别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9]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选择,根植于中华文明传统,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基于时代大势判断,有力回击了“国强必霸论”的西方国际政治迷思,实现了对以殖民侵略、剥削压迫和扩张霸权为特征的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历史超越。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于,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规定的富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特征要求,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最本质属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道路方向,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文明等级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崭新论点,既讲本质,又讲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P23-24)这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差异,也诠释了中国在实现自身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由进而达及的目标与始终遵循的逻辑,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在西方,英美两国的现代化被认为是主要靠公民社会发展助推的自治性现代化,德法日等国的现代化被理解为主要靠国家资本主义助推的资本快速累积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根本的特征正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创立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的,是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体现。

  在当代中国,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命运。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政坛恶斗、乱象频发、社会撕裂甚至故意鼓噪、引发和助推战争。相比之下,我们党新时代10年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之治”的“四个奇迹”:一是经济发展奇迹,党中央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2021年的18.5%,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二是社会稳定奇迹,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人民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21年的98.62%,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国家之一;三是全面脱贫奇迹,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四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奇迹,按照党中央部署和指挥,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成为全球抗疫的成功典范。这些奇迹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形成制度优势、增强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没有党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没有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就不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特质,也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道路要求。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西方式现代化肇始于14世纪资本主义诞生,它以资本为中心的剥削雇佣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动机,决定着资本主义只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阶段性形态。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是说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延续了500多年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调整。17世纪中期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定了毫无约束力的主权和平等原则),20世纪前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反映出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和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世界)相继瓦解,冷战后美国一意孤行致力于构建自身主导的单极世界体系。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强大力量,开始改变由西方国家单方面主导的世界命运。这种大变局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西方世界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化生产扩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当今世界,全球气温变暖,环境资源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威胁(如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或军事冲突(如俄乌战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对外走和平发展之路,照亮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10]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方位,以14亿人口大国的和平崛起和快速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文明以新的历史视野、时代精神和社会内涵,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案,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垄断。

  (三)高水平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本质要求

  从发展顺序看,西方式现代化先用100多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再用将近100年时间完成了信息化、知识化和生态化。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外源被动到内生主动的转型发展,始于1949年,将于2049年建成,跨度仅100年。对于中国而言,现代化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按照一与多的关系性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行总体布局,统筹“五位一体”并进共同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建设方面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色现代化在文化建设的要求。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建设上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表现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強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以较短时间完成现代化任务,破解“五位一体”建设中各种现代化难题,难度、压力、风险和挑战可想而知。我们必须发挥后发赶超优势,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生产与生态、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规避发展中的重大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8)如果说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強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指明了我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向的话,那么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增长引擎则成为实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新领域新赛道。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以主动的历史自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多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压缩到用数十年时间走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11](P35)这一论述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经济基础的并联式现代化发展,是并联式的国家现代化。并联式现代化战略也应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并联式现代化,即国家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全体人民携手迈入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逻辑与社会主义逻辑的同频共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通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四)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本质要求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参与全球治理上的要求,是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上的要求。人类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进步的。马克思指出,古代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2](P6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地理大发现、科学复兴和启蒙运动乃至资产阶级政权建立都有着巨大影响。正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不是欧洲的原创却影响了欧洲向资本主义文明转型一样,核电、高铁、电商、新能源汽车等是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却能在融入中国后获得巨大的自主提升和推动,以规模化的发展迅速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并以较低的成本或价格惠及全人类。中华民族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回答了对人类世界命运何去何从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13]这合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特质在当代绽放精彩,在不断吸收多种文明滋养的基础上拓展人类文明进步空间。

  现代意义的文明概念,已从强调个人美德延伸到泛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上的历史进步状态。西方式现代化因为采取串联式发展,仅需在一定发展阶段专注于特定目标,待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再考虑其他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后中国致力于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强起来,转向多领域文明协调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过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从中国特色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叠加并联式发展,强调的是多维共时推进过程,是规模、结构、方式和途径;二是从文明进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的是范围、方向、功能、目标和结果,是要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规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特征要求,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协调推进,构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文明体系,达成了结构与功能、方法与结果、过程与目标的辩证统一。这里物质文明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积累,政治文明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特征,精神文明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社会文明凸显社会和谐、民生发展和公平正义,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们协同发展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中国美丽,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此作出如下重要判断:“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4](P64)这一判断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美好前景,充分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代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根本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动力和活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踔厉奋发和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自己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落实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使命,以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的前进定力,继续走好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15]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原则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把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新道路走得更加扎实、更加宽广。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始终是领导、推动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创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2](P47)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能盲目地依赖西方自由市场下自发的个体分散决策,否则,就只能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最终延缓现代化整体发展进程。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亿万人民力量,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同一,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行稳致远。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根本政治方向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文明体系是一种非对称赶超战略,必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和超大经济体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绿色成为生产生活流行色,成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全面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强国时,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争议,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级分化。”[2](P123)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这意味着不能放任资本的野蛮生长与无序扩张。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和避免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两极分化效应。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现代化发展的着力点,不断推动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推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共治,激发和培育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双引擎和双动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互惠共生与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必须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领域各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五)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打开新天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内顾倾向上升,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为了应对新的风险挑战,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2](P175)这一论述表明,必须要高度警惕随时可能发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需求侧看,重视畅通全国大循环,防止仅考虑地方小循环、烂尾、过度刺激消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从供给侧看,增强有效供给能力穿透循环的堵点,推动自主创新补上循环的断点。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经济要发展,发展要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9] 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27.

  [10]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 .

  [1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3]近平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26.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8/11/c_1127750833.htm.

    

  本文作者李三虎为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发表在《探求》2023年第1期

纪检组举报来信请寄:广州市东风中路503号东建大厦10楼(邮政编码:510040)

邮箱:zzbjjz@gz.gov.cn

版权所有: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99号

邮编:510070

技术支持: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信息网络中心 粤ICP备05085523号